解放战争中有很多战役,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莱芜战役。莱芜战役歼灭了五万六千多敌人,国民党头目李仙洲也被活捉。将军粟裕晚年回忆中说:“莱芜战役的胜利并不那么容易,当时的指挥官欧震有一套‘齐头并进’战术曾让我无可奈何……”,通过华野战史记载,当时的制敌方案,确实是一改再改,总共改了七次之多。
莱芜战役发生的背景:1946年,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,因为屡屡战败,使蒋介石颜面尽扫,急于挽回颜面的蒋介石希望能迅速打个胜仗,分南北两个方向投入山东战场。王耀武领导北面的国民党第二战区,陈诚领导南面的国民党徐州绥靖部队。南北两面呈对进攻势,妄图把解放军压缩在山东济南一举歼灭。
临沂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,首当其冲成为了第一个目标。敌人带领大部队第一就要拿掉临沂,我军考虑到首府的重要性,不能放弃,于是做出作战准备。粟裕和陈毅两个司令一起商量对策:结果都是要保住临沂。欧震想要的就是这个结果。
欧震,跟过孙中山,百思特网追随过叶挺,他手里有六十五个团,总数达15万人,并且他的武器精良,我军与之相比,相形见绌,不适合打持久战。
粟裕原定的第一作战方案就是正面迎击,采用的是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侧翼力量,先打几个主力,逼迫敌人撤退。
想法挺好,但是越打越不对劲,欧震早就料到了粟裕的动作,他安排手下紧密连成一线,互相保持联系、配合,形成一块铁板,让粟裕无计可施。
眼看我军消耗不起,就要战败,陈毅、粟裕立刻改了作战方法:放弃临沂,打不过就跑。两人向中央请求改打北线,中央立刻就同意了。上有中央支持,下有全军同心协力,战局还可挽回。
粟裕发现,国民党军队集结到南部,北部力量薄弱,如果改打北线,胜算较大。确实,李仙洲率领7万人到了莱芜,并没有南进的意思,他们不像欧震率领的军队那样属于主力进攻部队,而主要是为了牵制我军而存在,部队散漫,联系、配合也不像欧震那样密切。李仙洲当时率领一支部队在莱芜,另外一支部队在新泰。
莱芜、新泰在济南以南,这两个县城交通便利,像一把钳子一样牵制我军的后方。粟裕认为临沂可以放弃,但是鲁中根据地不能丢。李仙洲领导的是七十三军,王耀武的亲儿子就在里面。新泰的是四十六军,王耀武不那么看重,派到了新泰偏远之地。他们的算盘是解放军会选择四十六军交战,七十三军相对安全些。两支部队还有内部矛盾,彼此联系也不多。粟裕瞅准了敌人的情况后,就琢磨着怎么能把这俩支各个击破,逐个消灭。
粟裕担心他的想法被欧震提前知晓,于是想着怎么才能虚晃一招骗他上当,他先是在临沂装模作样忙做一团,让欧震以为他要坚守临沂。欧震发现了这个事情后,大喜过望,以为我军势力太弱,所以才会避其锋芒。所以他们大摇大摆的进了临沂空城,没把我军放在眼里。
粟裕还装作要西进和刘邓会军的样子诓骗欧震,欧震以为先进了临沂,再往西追赶我军,不用着急。王耀武看穿了粟裕,他判断出了粟裕的隐形想法:逃窜不是刘裕的风格,恐怕自己的北线有危险。
他马上安排四十六军尽快缩回到莱芜,七十三军又安排撤退到淄博,防止粟裕朝北线进军。王耀武很精明,如果南线进攻,他防守不攻,两相牵制粟裕,我军必败无疑。
正当粟裕头疼的时候,国民党高层陈诚帮了大忙。陈诚立功心切,他认为我军已经被南线压榨的无生存空间,让王耀武安排四十六军、七十三军不得撤出新泰、莱芜,配合南线军队。力求最快速度将我军消除在沂蒙山。
粟裕本想把七十三、四十六一举歼灭,但是他们想要撤退,正在着急,现在陈诚不让他们撤,机不可失失不再来。粟裕想如果一下打俩有点冒险,还是先打李仙洲的七十三军比较稳妥。
王耀武的担心不是多余的,他一直不放心,密切着我军部队。通过侦查发现我军不知道何时已经移动到莱芜西边,原地待命。他立刻大吃一惊,意识到危险来到了。
这个时候他立刻判断出粟裕的目标是莱芜,于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,急忙让四十六军缩回莱芜准备迎战。但是已经晚了,四十六军、七十三军在莱芜几进几出,几回折腾下来已经疲惫不堪,李仙洲除了七十三军,也指挥不动四十六。四十六军原来是属于白崇禧控制的。还有一支十二军原来是东北军,连王耀武自己也指挥不动。
七十三军孤军奋战,根本就抵抗不住我军的进攻,粟裕布置的口袋阵非常精巧:他指出几点,一个是博山,切断十三军、十二军之间的联系,二是绵羊关,百思特网切断莱芜、济南联系的可能性,三个是口镇,掐断后百思特网路。
李仙洲率领不到七万的部队被狂轰乱炸,死伤无数,最后撤退到口镇,早就被粟裕料到,解放军包围了他,生擒活捉了李仙洲。经过三天的莱芜之战,我军就歼灭敌人六万多,生擒了七十三军领头李仙洲。沉痛打击了国军的嚣张气焰。